記者孟祥傑/台北報導

「愛因斯坦能獲得人類科學發展中最偉大的成就,在於他花了許多時間發掘問題。」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台灣學校教育把課程排得滿檔,學生沒時間去想問題,且大學教授薪資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才,都值得深思檢討。

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從小到大,學業成績平平,申請大學時還曾被學校拒絕,但他從不以為意,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看書及找問題;國內的學生不但欠缺發現問題的能力,現在連中文、英文能力都在退步,應該多花些時間加強語文能力,才能從書中找到有趣的問題。

坊間許多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中均提到,愛因斯坦並非天才兒童,且很晚才會說話,他父母還一度擔心他是「智障」;讀小學時不喜歡與同學玩耍,反而常常一個人坐在一旁沉思,老師還給他取了個「憂鬱者」的綽號。

愛因斯坦當過代用教員、家庭教師,後來靠大學好友葛羅斯曼父親的關係,在瑞士專利局當職員;他對科學界影響最深遠的相對論、光電效應等理論,就是在一九○五年,以一個平凡小職員身分,在德國著名期刊「物理年報」發表的物理學大作,後來在一九二一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有一年回台大演講時曾說,他曾在一九五二年寫過一篇跟相對論有關文章,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還透過助理表示想跟他談一談,結果因為首度和大師對談,十分緊張,加上愛因斯坦說話夾雜很多德文,相談一個小時,並未有所收穫,但楊振寧仍說,這輩子最大榮幸,就是與愛因斯坦在同一所學校任教。

楊振寧很崇拜愛因斯坦,還帶著當年才三歲的兒子楊光諾,在愛因斯坦每天到普林斯頓上課的必經之路,等愛因斯坦出現,請愛因斯坦和他兒子合照,只是未料到,愛因斯坦和楊光諾合照後的次年四月十八日,愛因斯坦就因腦溢血過世。

【2005/02/0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