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孟祥傑/台北報導

「愛因斯坦能獲得人類科學發展中最偉大的成就,在於他花了許多時間發掘問題。」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台灣學校教育把課程排得滿檔,學生沒時間去想問題,且大學教授薪資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才,都值得深思檢討。

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從小到大,學業成績平平,申請大學時還曾被學校拒絕,但他從不以為意,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看書及找問題;國內的學生不但欠缺發現問題的能力,現在連中文、英文能力都在退步,應該多花些時間加強語文能力,才能從書中找到有趣的問題。

坊間許多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中均提到,愛因斯坦並非天才兒童,且很晚才會說話,他父母還一度擔心他是「智障」;讀小學時不喜歡與同學玩耍,反而常常一個人坐在一旁沉思,老師還給他取了個「憂鬱者」的綽號。

愛因斯坦當過代用教員、家庭教師,後來靠大學好友葛羅斯曼父親的關係,在瑞士專利局當職員;他對科學界影響最深遠的相對論、光電效應等理論,就是在一九○五年,以一個平凡小職員身分,在德國著名期刊「物理年報」發表的物理學大作,後來在一九二一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有一年回台大演講時曾說,他曾在一九五二年寫過一篇跟相對論有關文章,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還透過助理表示想跟他談一談,結果因為首度和大師對談,十分緊張,加上愛因斯坦說話夾雜很多德文,相談一個小時,並未有所收穫,但楊振寧仍說,這輩子最大榮幸,就是與愛因斯坦在同一所學校任教。

楊振寧很崇拜愛因斯坦,還帶著當年才三歲的兒子楊光諾,在愛因斯坦每天到普林斯頓上課的必經之路,等愛因斯坦出現,請愛因斯坦和他兒子合照,只是未料到,愛因斯坦和楊光諾合照後的次年四月十八日,愛因斯坦就因腦溢血過世。

【2005/02/05 聯合報】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一位知名精神病學家表示,許多在科學、政治與藝術領域的偉大人物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因為他們都患有自閉症。

英國每日電訊報二十二日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費茲傑羅主張,許多與自閉障礙症候群(ASDs)相關的特徵,正是創造性天才的特點。

費茲傑羅以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作家歐威爾與H.G.威爾斯、哲學家維根斯坦等人為例,認為這些名人都曾展露出包括亞斯柏格症候群在內的自閉症跡象。音樂家貝多芬、莫札特、童話作家安徒生與哲學家康德也被費茲傑羅指為患有亞斯柏格症。

費茲傑羅比對了一千六百名經他診斷出患有自閉症的患者性格,以及名人自傳後,得到上述結論。

自閉症與創造力 源自相同遺傳基因

費茲傑羅指出,自閉症、創造力與天份其實是由同樣的遺傳基因造成,因此精神疾病也有其積極面向。他聲稱,這些基因會使人具有高度的專注力、無法適應一般學校、社交能力欠佳、盡量避免與他人眼神接觸等特徵。這些人可能具有偏執與反對他人的傾象,通常極重視道德與倫理,他們能專注於同一議題長達二、三十年而不受他人意見左右,他們的作品份量更可能是普通人的三、四倍。

費茲傑羅認為,強勢控制他人與自閉症的重複傾向,正是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美國前總統傑佛遜等政治人物成功的關鍵。英國科幻小說作家H.G.威爾斯缺乏社交安全感、喜歡控制別人、孤單、殘忍和情感上不夠成熟等性格,則是另一個自閉症天才的明證。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能專注同一議題多年,完全不受外界影響,也是亞斯柏格症的特徵之一。科學家牛頓則可連續工作達三天,甚至分不清日夜和忘記吃飯。愛因斯坦則是因為無法在大學裡找到教職,才到瑞士專利局工作。

據估計,自閉症的發生率約為每萬人中有六十至一百二十個病例。英國自閉症協會的巴頓女士認為,民眾應避免視自閉症患者為天才的刻板印象,因為每個人的性格特徵與需要都不同,即使自閉症患者在某些領域有特殊能力,例如對細節特別留意,或能長期研究同一議題,這卻也可能讓人低估了他們在生活中其他層面所面臨的挑戰。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繼光譯

下一個愛因斯坦是誰?在哪裡?

再沒有比這個問題更能激怒科學家,或更讓他們惶惑的。當然,對一些年輕研究員而言,沒有比被稱為「新愛因斯坦」更令人戒慎恐懼的事了。所以,別期待在這裡聽到任何名字。

凱斯西儲大學宇宙學家克拉斯博士說:「這可能永遠是個蠢問題。」不過,克拉斯也說,在個人履歷裡,沒有以愛因斯坦自況的年輕科學家,他到現在還沒看過。

英國宇宙學家暨暢銷書作者霍金博士,就常被人和愛因斯坦相比。他自己曾說,這種比較,其實多半出於媒體對英雄的需求,和他個人的成就較無關聯。

歷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愛因斯坦的偶像地位是科學天賦、歷史環境和個人魅力同時作用的特例,同樣情形不可能再出現。

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32年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度過,普大高等研究所的魏頓博士說:「愛因斯坦解決了人們連問都不知道要問,甚至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也許有些大問題沒被提出,不過,物理學界人才那麼多,沒人問大問題,比較不可能。」

但這種事誰也說不準。

「愛因斯坦的獨特性在於,他這個人本身就是個驚奇。」魏頓低聲笑著說。

「我算哪根蔥,敢說哪天不會出現一個用全新思維來看事情的人?」

事實上,物理學家承認,科學界仍然在問許多根本的問題,例如不斷把宇宙拉扯向外推的黑暗能量,其本質是什麼?弦論,亦即企圖統整自然界所有力量的那些優雅而高密度的細弦,意義何在?

「我們可以架構一個愛因斯坦式的問題。眾所周知,關鍵是要有人提出大哉問。」諾貝爾獎得主,曾擔任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主任的李德曼說。他還說,他總喜歡想像,這個問題將會由一個來自泥濘村莊的巴西小子解決。

物理學家被問到他們認為愛因斯坦有什麼特異之處,每每說他標準很高,有一股近乎生物本能的需求,要在科學和自然界裡找到秩序和邏輯的連貫性,以及有能力察知並質疑那些對現實是什麼的共識中,沒被質疑的假說。

安大略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史莫林博士形容,這是一種道德特質。他去年在《發現》雜誌上寫道:「他硬是比大多數同事更在意物理定律應能條理一貫而徹底地解釋自然萬物。」

就是這樣的驅策力,帶領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現公認是他最偉大的成就的相對論。

哈佛大學物理及科學史教授蓋利森形容愛因斯坦,是一位「追求真理原則,一絲不苟,足以令世界產生質變的人」。

做為世人偶像,愛因斯坦另有迷人之處,一是他玩世不恭,二是他局外人的傳奇出身。當他在1905年追求那些理論突破時,還在專利局上班呢。

蓋利森說:「其魅力,部分源自他出身平凡,卻能逆轉乾坤。」他解釋說,「這就是神奇之處,」沒有任何特權背景的人也能憑藉一己之力成功,科學永遠代表這種可能性。

魏頓說,過去50年間,物理學家在尋找解釋自然的單一理論上已有顯著進步,不是另闢蹊徑,而是追隨既有的原理。

但新觀念絕對是必需的。如同克拉斯所言,只要有一個好的觀念,就足以改變我們對現實的想法。

【2005/03/15 聯合報】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才剛完成J-1簽證申請,分享一下心得。

上個禮拜五才剛收到FedEx寄來的DS-2019,這是申請J-1工作簽證所需要的表格,由美國出資方提供,約一個半月才會申請通過,再加上寄到台灣,約近兩個月才會收到。收到DS-2019後還要辦一堆事情,包括填寫DS-156(貼上5×5cm照片)、DS-157、DS-158表格、以及三種費用收據(簽證申請手續費 131美元、資料處理中心服務費 320台幣、SEVIS I-901費用 180美元 ),填完DS-156後可以得到一組密碼,然後上網登記面試時間。

美國在台協會非移民簽證相關說明:
http://www.ait.org.tw/ZH/VISA/NIV/

DS-156、DS-157、DS-158線上申請辦理: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09 期
作者:曾寶璐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狀元

商業週刊 第870期 封面故事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09月17日

  陶哲軒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領走了菲爾茲獎章。上個月,他剛滿31歲。

  目前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數學系任教的陶哲軒(Terence Tao),是贏得菲爾茲獎的第一位澳大利亞人,也是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2006年8月22日至30日,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該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大會開幕式上專為40歲以下傑出數學家頒發的菲爾茲獎,則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此次與陶哲軒同獲菲爾茲獎的,還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歐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的沃納(Wendelin Werner),以及過著隱居生活的俄羅斯人佩雷爾曼(Grigori Perelman) 。而陶哲軒是最年輕的一位。

   “陶哲軒是一位解決問題的頂尖高手……他的興趣橫跨多個數學領域,包括調和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和組合論。 ”頒獎詞稱。

   聽到自己獲獎時,陶哲軒最初的反應是非常驚訝。他對本報記者說:“幾天以後,我才開始適應……”當一位友人發電子郵件向他祝賀時,他回復說:“現在我仍在繼續進行我的研究項目,我想要解決的那些難題,並沒有因為獲獎就魔法般地自動得到解決。”

   但在許多數學家看來,陶哲軒的獲獎並無懸念。“我並不驚訝,”洛杉磯加州大學物質科學學院院長、數學教授陳繁昌(TonyChan)說,“像他這樣的人數十年才出一個。他解決了幾個數學領域中困擾別人多時的重要問題。”

   “他就像莫扎特,數學是從他身體中流淌出來的,”洛杉磯加州大學數學系前主任約翰·加內特(JohnGarnett) 說,“不同的是,他沒有莫扎特的人格問題,所有人都喜歡他。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才,還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

   29歲時即獲得菲爾茲獎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查爾斯·費弗曼(CharlesFefferman)則願意用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來形容陶哲軒。他告訴本報記者:“莫扎特的音樂只有一種風格,陶的數學卻有很多種風格,他大概更像斯特拉文斯基。”

     天才兒童

  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

  他的父親陶象國(BillyTao)和母親梁蕙蘭(GraceTao)均畢業於香港大學。陶象國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才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1972年,夫婦倆從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亞。

  陶哲軒兩歲的時候,父母就發現這個孩子對數字非常著迷,還試圖教別的孩子用數字積木進行計算。

  3歲半時,早慧的陶哲軒被父母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米那卡·格羅斯(MiracaGross) 在陶哲軒11歲時出版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陶哲軒的智力明顯超過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麼與那些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而學校的老師面對這種狀況也束手無策。

  幾個星期以後,陶哲軒退學了。陶象國夫婦從這次失敗經歷中吸取的一個寶貴教訓是:培養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國對本報記者說:“我們決定還是讓他去上幼兒園。”幼兒園裏有陶哲軒的同齡人。

  上幼兒園的一年半裏,陶哲軒還在母親梁蕙蘭指導下完成了幾乎全部小學數學課程。母親更多是對他進行啟發,而不是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陶哲軒更喜歡的也似乎是自學,他貪婪地閱讀了許多數學書。

  陶象國夫婦還開始閱讀天才教育的書籍,並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陶哲軒也因此結識了其他的天才兒童。

  5歲生日過後,陶哲軒再次邁進了小學的大門。這一次,父母考察當地很多學校後,最終選擇了離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學校。這所小學的校長答應他們,為陶哲軒提供靈活的教育方案。剛進校時,陶哲軒和二年級孩子一起學習大多數課程,數學課則與5年級孩子一起上。

  7歲時,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這不是我們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興趣。”陶象國說。而小學校長也意識到小學數學課程已經無法滿足陶哲軒的需要,在與陶象國夫婦討論之後,他成功地說服附近一所中學的校長,讓陶哲軒每天去中學聽一兩堂數學課。

  陶哲軒8歲半升入了中學。9歲半時,他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8歲零10個月時,陶哲軒曾參加一項數學才能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國,十七八歲的學生中只有1%能夠達到750分,而8歲的孩子裏面還沒有人超過700分。

  這期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將陶象國夫婦和陶哲軒邀請到美國,遊歷了三個星期。夫婦倆曾請教費弗曼和其他數學家,陶哲軒是否真的有天才。“還好我們做了肯定答覆,否則今天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傻瓜。”費弗曼回憶說。

  一年後,陶象國夫婦面臨一個重大抉擇:陶哲軒什麼時候升入大學?格羅斯教授在她的論文中寫道,陶哲軒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如此高的智商百萬人中才會有一個,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歲生日前讀完大學課程,打破當時最年輕大學畢業生的記錄。

  但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僅僅為了一個所謂的記錄就讓孩子提前升入大學,希望他在科學、哲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此外,陶象國認為,讓陶哲軒在中學階段多呆3年,同時先進修一部分大學課程,等到升入大學以後,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創造性地思考問題。

  後來,陶哲軒20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被洛杉磯加州大學聘為正教授。

  奧數金牌

  陶哲軒的數學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9歲多時,他未能入選澳大利亞隊,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但接下來三年中,他先後三次代表澳大利亞參賽,分別獲得銅牌、銀牌和金牌。他在1988年獲得金牌時,尚不滿13歲,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彼得·泰勒(PeterTaylor)教授告訴本報記者,陶哲軒還有兩個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閉症,是澳大利亞的國際象棋冠軍,並且擁有非凡的音樂才能。這兩個弟弟同時參加了1995年多倫多國際奧數。他們解題時採用同樣的方法,得到同樣的分數,最終雙雙獲得銅牌。

  本次菲爾茲獎得主之一、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也曾參加過1982年奧數並獲得金牌。於是有人感嘆,中國也有不少奧數獎牌得主,卻沒有人能夠取得像陶哲軒或佩雷爾曼那樣傑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遠離了數學。

  這是一個令頂尖數學家們都很難回答的問題。在香港長大的陳繁昌教授對本報記者說,他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數學研究和數學競賽所需的才能並不一樣,儘管有些人(比如陶哲軒)可以同時擅長數學研究和數學競賽。

  陶哲軒也告訴本報記者,很多奧數獎牌得主後來沒有繼續數學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數學研究和奧數所需的環境不一樣,奧數就像是在可以預知的條件下進行短跑比賽,而數學研究則是在現實生活的不可預知條件下進行的一場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難題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問題的意願。

  和中國一樣,澳大利亞參加奧數的選手也需要集訓,但集訓的時間並不是很長。陶哲軒說,他當時參加了為期兩周的訓練營,“我們白天練習解題,晚上玩各種遊戲。”“他主要是喜歡做數學,而不是為了(獲)獎去做數學。”陶象國說。

  泰勒教授說,目前澳大利亞會為那些最好的學生再提供為期十天的集訓,但通常他們只會從各自的學校缺課一週,“ 我不了解中國集訓的情況,但可能澳大利亞的訓練要鬆散一些。”

  在中國,不少中學和中學生將奧數視為升入大學的一條捷徑,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訓練。陶象國說,如果參加奧數只是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學,“這個目標太小了”。

  一位奧數獎牌得主、目前在美國某大學任教的華人數學家認為,中國奧數獎牌得主之所以不那麼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奧數環境下有平等的機會,但在現實中,也許除了陳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幾何和微分方程領域以外,華人數學家與西方數學家的機會並不均等。中國數學教育和研究的大環境還無法與根基深厚的發達國家相比。

  陶象國也說,如果陶哲軒在中國內地成長,恐怕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國外,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和學校協商(培養方案),哲軒7歲開始在中學修課,在中國哪個學校肯收他?”

  中國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寧鉑後來出家做了和尚,對這一現象,陶象國認為,“對於孩子,只可以帶引他,鼓勵他,教他怎麼走,但中國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推孩子的速度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穩,就會跌倒。”

  快樂生活

  佩雷爾曼也被視作一位卓有成就的數學天才。不過,這位天才離群索居,通常不喜和人合作。

  陶象國說:“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會希望他像哲軒一樣,是一個容易親近的天才。”

  陶哲軒是一位論文產出數量和品質都極高的數學家。他先後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其中30多篇係與他人合作。

  他說:“我喜歡與合作者一起工作,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實際上,我能夠從諧波分析領域出發,涉足其他的數學領域,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找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合作者。我將數學看作一個統一的科目,當我將某個領域形成的想法應用到另一個領域時,我總是很開心。”

  費弗曼則說,陶哲軒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善於向別人學習,他同時也擅長向別人清楚地解釋自己的想法。

  加內特更是說:“一流的數學家喜歡與他一起工作,他的合作者就能組建起世界上最好的數學系。”

  陶象國認為,一流數學家喜歡與陶哲軒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合作中不是利用別人,而是激發合作者的才能。 “哲軒從來沒有和別人爭執過,他想的都是怎麼開開心心地和別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責,爭權奪利。中國的數學家們如果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爭執,中國的數學才會有更快的發展。”

  很多人問陶象國,為什麼陶哲軒不會說中文。陶象國的解釋是,他和妻子發現陶哲軒的二弟陶哲淵有自閉症以後,擔心同時講英文和中文不利於哲淵的成長,在家裏就只說英文了。

  由於不會中文,陶哲軒無法直接了解中國文化。不過,父母的中國背景多少對他產生了一些間接影響。他對本報記者說:“在我成長過程中,中國和澳大利亞文化對我都有熏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區分其間的差別。”陶象國則提到,陶哲軒從中國文化裏學到的一點是保持謙遜,從不自大。

  在洛杉磯加州大學任教以後,陶哲軒認識了聽他課的一位韓裔女孩。這位女孩名叫勞拉(Laura),主修工程,年齡比他小三歲。後來,兩人開始交往,並於四年多以前結婚,生有一子。勞拉目前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的一名工程師,參與了火星探測計劃。

  陶象國說,陶哲軒一家是快樂家庭生活的一個好典型,“我們和哲軒都覺得,做人最重要的是快樂。”

來源:《南方週末》

http://big5.cast.org.cn/gate/big5/www.cast.org.cn/n35081/n10371505/10378603.html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三個女人》是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三十幾年前於獄中所著,內容描述三位同時就讀台灣大學的女同學在學時不同的思想個性與畢業後未來人生際遇的分歧。

其中一位是許玉芝,她的母親由於在夫家重男輕女的觀念下卻又未添男丁,因此遭受許多的歧視,母親的遭遇使得她對婚姻抱持保留的態度,她不希望自己步上母親的後塵,她希望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她不想要像她的婆婆、母親、她的同事麗華姊,一直在婚姻裡爭權奪利,爭取男人肯定的眼光。然而事與願違,她的人生仍舊束縛於傳統的婚姻觀念,被迫於生子後放棄事業、被迫於服從丈夫何秉坤的要求,雖然日子過得很安穩,但感覺就不像是自己的人生。她覺得,「結婚證書代表著一個女人成為了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她不再擁有她自己。」

汪雲是出身豪門的富家女,為了心上人溫亦宏而努力進入台大,立志要做溫亦宏的妻子。然而這是一段不受祝福的婚姻,她為了嫁給溫亦宏不惜與父親撕破感情,溫亦宏也為了和汪雲在一起,不惜放棄溫家繼承人的地位,汪雲曾在洗盡鉛華、繁華落盡之中與溫亦宏同甘共苦、相知相惜,這樣的日子反而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後來溫亦宏由於父親的猝逝而繼承家產,汪雲也重返她的少奶奶生活,但忙碌的應酬文化使得溫奕宏逐漸失去了他原有的樸實無華,兩人沒有交集的生活,使他們漸漸走上了平行的道路,彼此漸行漸遠、同床異夢,這段婚姻也因此出現外遇的危機。「與其讓那個女人從我身邊把你給搶走,我寧願讓上帝把你給帶走。」結果汪雲一語成讖,夾雜於兩個女人之間的溫亦宏痛苦不已,終於選擇自我了斷,丈夫的死使汪雲頓時失去了生存意義,整日活在悔恨之中以淚洗面,在第三個夏末的早晨回首對亡夫的愛恨和對往事前塵的自首,追思與丈夫的往日情懷成為她最終的回憶。

高秀如是個傳奇女子,卓犖不羈並挑戰傳統,立志要成為新時代新女性。她可以為了自己的志業而放棄自己所愛的人,最終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後學成歸國任教。因為她的步伐太快,身邊的人幾乎都跟不上她,也因此錯失許多錦繡良緣(如X、高興),雖然孑然一身,但也少了婚姻的束縛而得以自由自在,而她也從未放棄愛情:"You are you, and I am I. I am not here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 and you are not to mine. But if we meet each other some day, it's wonderful."

三位高學歷的女性,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一起改變,因為即使時代變了,人心也未必來得及改變。

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女人向來被視為是男人的附屬品,只需要依照男人的要求來安排自己的人生,更不能有其它的意見。隨著女性意識的解放,開始有女性追求自我的突破,思想獨立、行為獨立、經濟獨立而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但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已根深蒂固於人心,又有多少人能不在乎這種觀念而活出自我呢?即使女性不斷追求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但內心中卻依然嚮往能夠信服於一個才華洋溢、雄才偉略的男人並隨之引領。"Wives tend to believe that their husbands are infinitely versatile and resourceful." 這樣的觀念至今看來,不論男女,仍舊深植人心。

到底現今女性的地位應該如何界定呢?人微言輕的我,恐怕無能置喙。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柏恩斯坦與史旺 2008/12/06 
 最後,來談個關於鉅額金錢,一直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老問題:百萬、億萬富豪有了金錢,就真的快樂嗎?或至少比較快樂嗎?富比世富豪真的認為,自己得到財神眷顧嗎?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The Weatherman》(氣象人)描述一位氣象主播不順遂的人生,身為明星氣象主播,他就因此必須對自己預測天氣的結果來負責,天候不佳或預測失準,就成了眾矢之的,走在路上動不動就有人挑釁他,向他丟熱狗、可樂、漢堡,他覺得他跟垃圾食物差不多。在家庭生活上也不盡如意,與妻子感情破裂而分居、父親身患重病而不久人世、女兒不滿自己的外表而鬱鬱寡歡、兒子又碰上意圖不軌的輔導員,他是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人,而他必須去面對人生中許多困難的抉擇……

《The Weatherman》中最後有一段敘述,聽來頗耐人尋味:

I remember once...
imagining what my life would be like, what I'd be like.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