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出國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投資,要求在最短的時間之
內快速獲利,有的人認為出國就是一項體驗,可以去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體
驗不同的生活,有的人則是希望在學術領域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取得科學界
的最高桂冠。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無可厚非,若是硬要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
人,那紛爭永遠都不會結束,只有承認別人與自己不同,並尊重這種差異,才
能夠「求同存異」(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pecting differences)。

想想自己選擇來這裡的初衷,是嚮往美國自由的學術環境,那是重視創新、重
視獨立思考的環境,這是在台灣所欠缺的,當然資源與語言也不在話下,美國
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但這優勢還是因各州、各校、各實驗室而異。心理學說,
人擁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追求穩定的力量,一種是追求改變的力量,既然會選
擇離開台灣,必然是追求改變的力量所驅駛的結果,一開始誰都會想,要到最
好的學校(TOP 10),然後做出一番事業、揚名國際。但畢竟是太天真了,這種
事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的,這種一步登天的期望在接觸到現實之後很快地就會
破滅,然後回歸現實面,這時候追求穩定的力量就開始長期作用了,腳踏實地
,一點一滴把自己不足的地方填補起來,當初的目標還在,只是不再空餘熱情
,而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思考怎麼樣才能一步步地朝這個目標邁進。這是一個
目標,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可以盡力去嘗試,但卻不知道最後結果會如何
,也可能到最後是一事無成、無功而返。Nobody knows.

在SCIENCE領域,我們會往最高處看,期望自己未來也能成為頂尖人物之一,但
我們卻忽略了,只有那些天賦異秉並受上天眷顧的科學家,才能在有生之年證
明自己的假說,而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不是TOP 10又如何?最後沒沒
無名又如何?高額投資卻血本無歸又如何?這些都只是一段人生的體驗,只是
冷暖自知,旁人無能置喙。

心理學認為,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給你快樂。年輕的時候,我們會渴望得獎、受
人肯定,但經歷許多事之後才會了解到,自我肯定才是最困難的。出國就是一
項體驗,好好體驗就是了,未來會不會如預期中發展,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對
外在的事物沒有過高的期望,就算得不到也不會太失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不必強求。

但求無愧我心,豈能盡如人意?


--
「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賈誼《服鳥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i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